第97章 (捉蟲)
關燈
小
中
大
康熙最近很忙,既要處理朝政,關註武考的情況,還要留意“仙稻”的生長狀態,以及福建的戰事進展。
雖然忙得不可開交,但康熙的心情很好。
首先是朝廷裏吏治清明。
去年他處理了一批鄉紳土棍,將幾個收受賄賂的貪官革職,犯法的郡王也擼了爵位。這一招殺雞儆猴,效果極好。許是時間過得不久的原因,底下人不敢忘,如今都十分守規矩,沒人敢犯事兒。
或許有,但應該不嚴重,尚在能容忍的地步。水至清則無魚,這個道理他明白,只要做得不太過分,他都會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若太苛刻,他擔心下面人會反抗,再生出事端。
其次是武考,這一次讓他選出了幾個功夫超群的人。
他要好好培養他們,一部分送去軍營裏栽培,畢竟三藩之戰損失了不少老將,導致軍營裏青黃不接。一部人留在宮中,擔當皇子的武谙達和皇城守領。
仙稻的生長亦是十分順利。
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樣,仙稻培育出來的秧苗,比尋常品種生長的速度更快,莖葉也更粗壯。眼下是六月中,普通秧苗還是青苗的模樣,而這仙稻已經開始揚花,準備出穗兒了。
真好啊。
至於福建的情況,那就更好了。
先前貴妃出的那個主意,讓臺灣島民到福建落戶,用鄭軍的兵士兌換糧油。他和大臣們商討後,作了部分更改,便開始采用。
聖旨發出去,一個月後,施瑯和姚啟聖就來了反饋,說見效極快。
一開始島民都不相信,以為是哄騙他們的,最後有一個土匪寨子被鄭氏逼得走投無路,裏面幾個土匪決定賭一把,綁了十來個鄭兵,暗自劃船到福建。
他們上岸後,竟真的領到了糧食和布匹,很是歡喜,很快重新回島,帶著自己的至親和好友到福建落戶安家。
有他們的例子在,島民們不再像之前那樣抗拒,全盤否定,漸漸有人跟著上岸。
他們上岸,想要物資,需要用鄭軍將士來換,於是上岸的島民越多,鄭軍損失的人就越多。
鄭氏人心惶惶,對島民越發防範、憎恨;而島民們看待他們,是大肥魚,是拿去換糧食的工具,勢在必得。
施瑯見鄭軍恐慌,找準有利時機,帶著水師進攻。作戰十分順利,勝多負少。
這種情況下,本該一鼓作氣,將澎湖列島和臺灣一舉拿下的,不過時機不合適啊,六七月正是臺風頻發的時候,船只出海容易觸礁沈沒,只能暫且緩一緩。
康熙笑著批完了施瑯的戰報,將它收在一邊,搖著折扇走出澹寧居。
**
午間日頭毒辣,風裏頭都帶著熱氣,康熙一個人走了幾步,覺得無趣,便踏上船,跟船夫吩咐:“去觀瀾榭,從稻田那條水道劃。”
六月裏,玉蜀黍已經結果了,坐在船上能看見大片成熟的莊稼,這讓康熙心裏很滿意。
“皇上,觀瀾榭到了。”
“嗯。”
康熙掀起袍子,輕輕一躍,上了岸。
看著往後退開的小船,康熙露出一抹笑意,有時候他也覺得國事冗雜沈悶,想要寄情於山水。
奈何……
罷了,他還是等孩子們成長起來吧,替他分憂解勞,到時他能輕便不少,多一些閑暇時光。
進了觀瀾榭,裏頭很是安靜。
他便去側殿,孩子們正在午睡,卻不見蓁蓁的影子,沈思片刻,往書房走去。
到了書房,果然看到了朝思暮想的人兒,她面前正擺著一本書,看得很是專註。
“這又是在看什麽書,這般入神,連朕來了也不曾察覺。”
康熙的聲音裏帶著一絲不滿,伸手將那書奪了,先看了封皮,嗯?竟然沒有封皮,看不到書名。再看內容,嗯?居然不是話本子,而是……
看清裏頭的內容,康熙一改漫不經心的神色,眼神逐漸變得慎重。
這書居然講的是如何改變土壤的肥力,如何讓莊稼增產。這可不是他現在最想了解的東西嗎?
蓁蓁瞧著康熙這如饑似渴的模樣,悄悄勾起了唇角。
她猜得沒錯,皇上果然對這種內容感興趣,不僅不排斥,反而想要知道得更多呢。
康熙常年看奏折,從文字上獲取信息的速度極快,不到半個時辰就把手上的小冊子看完了。
“剩餘的呢?”
很明顯,他看的這本不是完整的,肯定還有下冊。
蓁蓁一臉無辜的搖頭,“這書是臣妾無意中翻出來的,就只有這個殘本,沒有下冊。”
“真的沒有?”
“真沒有。”
“那實在太可惜了。”康熙滿是遺憾的搖頭。
蓁蓁故意道:“有什麽好惋惜的,不過是一些陳詞濫調,拾人牙慧。”
“你啊…”康熙將蓁蓁圈到懷裏,揉著她的頭發,緩緩道:“可別小瞧了那書,那上面對農事、機械的記載極為詳盡,鞭辟入裏,乃是不可多得的好書。”
蓁蓁嘟嘴,“有這麽玄乎嗎?臣妾怎麽不信呢。除非…除非皇上證明給我看。”
“怎麽證明?”
蓁蓁拿回那本書,翻了翻,最後道:“這上面不是說按照他記載的法子,造出來的水車更好用、更省力嗎?咱們不如也制造一個看看,先看能不能造出來,再看使用效果有沒有吹噓的那麽好。”
“還有上面說的改善土壤費力,咱們再找塊地,種點東西,對比一下,嗯?”
“好,咱們就造一個,來看看這書是不是胡編亂造的。”康熙心頭也好奇。
康熙讓造辦處的師傅把圖紙覆刻下來,拿回去研究、制造。
五六日後,造辦處的人便把龍骨水車造出來了。
康熙帶著蓁蓁一塊去看,正好番薯地裏該澆水了。
這新造的龍骨水車比現今常用的大很多,僅一個人踩動就能讓它運作起來,片刻後,便有源源不斷的河水流出來,順著溝渠灌溉番薯藤。
蓁蓁上去試了試,連她都能很輕易的踩動。
還真是省時省力!
“怎麽樣,那書不是胡編亂造的吧?是不可多得好書吧?”
康熙背著手,臉上一副自豪之色。
蓁蓁心頭暗笑,面上卻是一副恍然大悟的神色,“是啊是啊,真是一本好書,皇上您獨具慧眼,是這書的伯樂。”
面對蓁蓁敷衍式的吹捧,康熙扯了扯她的臉,揉搓一陣才作罷。
“唯一可惜的就是這書是殘本,不完整,也不知曉另外半部記載著什麽好東西。”
蓁蓁覺得,現在應該是能說出真相的時機了。
“皇上,臣妾想跟您坦白一件事,但您得先答應不治罪於臣妾。”
康熙坐下,端了一杯涼茶,悠哉游哉的笑道:“謔,還治罪,看樣子這事兒不小啊。說出來,讓朕先聽聽,再決定治不治罪。”
“皇上先答應臣妾才行。”
“行,答應你。說吧~”
蓁蓁小心翼翼的說道:“其實那本書不是殘缺的,您看的部分,是臣妾從完本上撕下來的。”
康熙擰眉,“既有完本,為何不拿出來,反而要撕開。”
“臣妾不敢啊。”蓁蓁見他有生氣的苗頭,連忙坐過去替他捏肩,刻意放軟了聲音,“那書其實是禁書。”
“禁書?原來是這個原因。”康熙眉頭松開,聲音輕快,“這沒什麽大不了的,你又不是沒看過?那什麽聊齋志異一樣是禁書,朕攔著你看了嗎?”
“可這本不一樣啊。”蓁蓁說得吞吞吐吐。
“哪裏不一樣?你先把那書的下半冊給我瞧瞧。”
蓁蓁便把下冊交給康熙。
康熙看著那厚厚的“下半冊”,挑了挑眉,這被藏起來的豈止半冊,分明有一大半!說明裏面還有很多好東西嘛!
康熙的心情又變好了。
這回拿過來的書有了封皮,藍色的封皮有四個大字,《天工開物》。
康熙自言自語,“天工開物?朕聽著怎麽有些耳熟呢。”
蓁蓁心虛,沒接話。
康熙這回看得更癡迷了,直到入睡時分,仍不願上床安置。
蓁蓁催促了兩遍,見他沒有回應,遂作罷。
第二日沒有大朝會,不用上朝,用過早膳後,康熙捧起那本書繼續看,直到下午未時,他才看完。
一口氣看完,心理上是滿足了,就是腦子和眼睛累得慌,他上了床,閉眼前囑咐眾人不要打擾他。
蓁蓁:……
有一瞬間,她以為皇上會過勞死,眼睛閉上就再也睜不開。
兩個時辰後,康熙被餓醒了,醒來後立即著人上夜宵。吃完後,拉著蓁蓁出門散步,陪他消食。
夏日的夜晚,繁星閃爍,徐徐清風中有花果的香氣,這樣的氛圍讓人覺得十分愜意。
“皇上將那書都看完了?”
“看完了。的確不錯,若朕能早些得到這書,就能早些發現玉蜀黍和番薯,也不必蹉跎時間。”
“還有那些農具、肥料的制作之法,都應早早的推廣宣傳。”
“皇上就沒發現書裏有什麽不妥之處嗎?”
康熙認真回憶了片刻,無果,搖頭問道:“不妥?你指的是什麽?”
“所以,皇上也沒有發現這書有不妥之處,對吧?既沒有不妥當的地方,那就不該被禁,是不是?”
康熙直覺蓁蓁在給他下套,不肯正面回答。
“你說它是禁書,誰禁的?為何禁?”
“臣妾先問您的,您先回答,這書該不該禁?”
蓁蓁停下步子,等著康熙的答案。
康熙無奈停下了步伐,嘆口氣,“不該。”
“那你現在可以告訴朕,它是什麽原因被禁的?”
“這書是先帝爺給禁的,說是裏面對咱滿人的稱呼不合適,有藐視、不尊的嫌疑。再者,它的作者宋應星曾為南明出過仕。”
蓁蓁說完,便立即留意康熙的神情。
“哦,這樣啊。”
哦?那是什麽意思啊。
“皇上,您不會反悔了吧。”
“反悔什麽?”
“您剛不是說了嘛,這書不該被禁呀。”蓁蓁有些著急。
康熙輕笑,“你擔心朕要禁它,為何擔心?”
“您方才不是說這是好書嗎?好書被禁了,多可惜呀。所以,您不會禁它吧?”
康熙沒出聲,沈默的往前走。
蓁蓁連忙跟上,跟了好一會兒,都沒聽到聲響,她上前拉住康熙的手,“皇上,您說句話呀。”
“還在掛心書的事情?”康熙詫異的看了她一眼,“朕不會禁的。不過,你為何對此事如此上心?”
他方才就是在思考這事。
從他看見這書、去驗證這書,再到獲得全本,看完後又知悉這書被禁原因和其作者經歷,一環接一環,仿佛每一步都有人算計好,在背後推波助瀾。而那個引導的人就是蓁蓁。
他不喜歡被人算計,所以方才的心情有些不快。他知曉蓁蓁沒有歹意,但她這般上心的意圖是什麽呢?
蓁蓁道:“臣妾就是覺得這書的內容太好了,不忍心它被封禁,日後失傳。這裏頭記的可都是老祖宗們的智慧,若是丟了,多可惜。”
她說得很真誠,康熙便消了疑心,“放心,不會失傳的,朕會讓人把它放到文淵閣裏珍藏。”
“可這不一樣是束之高閣嗎?臣妾看那上面記載的東西,都是非常實用的,工藝技術不都是要常用常新嗎?如果不用,怎麽能升級精進呢?
臣妾以為這書最好還是流入民間,也許有人會從上面得到啟發,有更深的造詣呢。畢竟民間人口眾多,出現天才、奇才的可能性更大。”
更深的造詣……
康熙再度沈默。
他想起自己之前視察養心殿造辦處時生出的疑惑,造辦處明明招攬了全國最厲害的匠人,卻只能守成,無法精進,更勿談創造。
難道真的是他管得太多,限制了他們發揮聰明才智?
貴妃說的那種可能,或許、可以試試?
“嗯,朕不會再讓這書束之高閣,朕會叫人仔細鉆研,把這裏面的東西都學透。”
“回去安置吧,夜深了。”
“好。”
**
康熙辦事的效率一向高,再者馬上就是秋收的季節,他便讓造辦處按照《天工開物》的記載,造了一批新器具,打算等收割的時候和如今的農具做對比。
半個月後,玉蜀黍成熟,正式采摘。
康熙帶著王公大臣們下去體驗了一日,讓眾人不忘稼穡之苦。
玉蜀黍收完,康熙命人計算畝產量,發現今年比去年增加了二十多斤。雖然一畝地只增產了二十多斤,看著不多,但全國不止一畝地啊,哪怕是一個村子,也有一千多畝地,那就能增產兩萬多斤糧食!
“一個村莊能增產兩萬斤糧食呀,能養活不少人口。”
康熙樂得當晚喝了一壇桂花酒,醉得一塌糊塗。
過了兩三日,“仙稻”也成熟了,穗兒黃澄澄、沈甸甸的,幾乎把稻稈都壓彎了。
康熙親自去收的,畢竟就那麽一顆穗兒,種子本身就少,培育出來的也沒幾株。花了兩刻鐘的功夫,他就把這批精心培育的仙稻收完了,捶打下來,放在烈日下暴曬。
第二日,稻谷曬幹,裝起來用升鬥測量,大約有一升半。
康熙叫人勻了半升出來,將它舂成米,再送去禦膳房煮熟。
不多時,一盆米飯端上了膳桌。
瞧著康熙要去拿筷子,梁九功搶先道:“皇上,讓奴才先試菜吧。”
皇上雖寶貝這個“仙稻”,可誰也沒嘗過啊,誰知道能不能吃,萬一有毒呢?萬一粗糲得刮嗓子呢?
皇上出了事,他也沒好日子過,還是讓他先去試菜,探探這“仙稻”的底兒吧。
康熙看著面前晶瑩剔透的飯粒,心情很愉快,“行,你試吧。”
梁九功夾了一筷子,放進嘴裏,豆粒大的眼仁立馬瞪圓,有了神采。
這仙稻當真兒配得上這名,比宮裏的碧粳米還好吃。
“如何?”
“甚好甚好。”梁九功翹著蘭花指,幾乎將“仙稻”誇出花來。
康熙笑意裏帶著幾分自得,仙稻可是上蒼賜予他的,能不好嗎?
“朕也來嘗嘗。”
嗯,口感清爽,不粘不膩,有淡淡的回甘和清香,非常好。
康熙很滿意,“將這次做好的米飯,勻做三份,送到太皇太後、貴妃和太子那裏,讓他們也嘗嘗。”
他原本還想再勻半升稻子出來,舂成稻米,叫諸皇子也嘗嘗,深思後還是放棄,都留著做種子吧,明年多種一些。
一升的稻種,培育成秧苗,約莫能種滿三四畝的水田,收成可以翻上好幾倍。並且種植面積擴大了,才好估算畝產量。
康熙倒是有些盼望日子能過快一點,最好馬上就到明年的春天,他想繼續試種仙稻。
時間如流水,四十天後,暢春園裏的普通稻種成熟了,終於用上新造的那批農具。
除了剛開始教大家怎麽使用,多耗費了一點時間,熟悉後,在那些新器具的輔助下,農人們的收割速度加快不少,人也輕松省力一些。
康熙越發覺得這個《天工開物》不該被封禁,裏頭記載的都是好東西啊,尤其是這些器物,比如今普遍使用的效率高出一半。
他讓人把這些書印刷了幾百冊,送到各省,各省再往下面的州縣派發,叫人把這上面的器具造出來,推廣使用。
水稻收完後,便是中秋。中秋剛過完,康熙就帶著一幹人去木蘭圍場行獵。
有了去年出巡的經驗,今年的籌備工作做得更好,康熙將所有的孩子都帶出去了。孩子要去,他們的生母、養母自然也跟著一塊去,這出行的隊伍變得很臃腫,行進的速度並不快。
出巡是個高興的事兒,不過走了三五天,大家就興致缺缺。
路途不平,馬車顛簸得厲害,人坐裏頭並不舒服;其次,旅途中的供應本就不如宮裏、園子裏及時,何況這麽多人,難免會有疏漏、照顧不周。
眾人這吃不好、休息不好,哪還有好心情?
正在大家精神萎靡的時候,南邊傳來了好消息。
施瑯居然拿下了澎湖列島,將鄭氏打得落花流水!
七八月份,沿海本該是臺風肆虐的時候,誰也不敢貿然出海。鄭軍統帥劉國軒便是這麽猜測的,料定施瑯不會帶兵進攻,放松了守備。
誰料,施瑯偏要兵行險著,帶著兩萬水師、兩百艘戰船,殺過去了。並且天公作美,非但沒遇到臺風,海上的風向對清軍還是有利的。於是,施瑯對手下的將士們說這是上蒼在庇佑,是正義之舉,故而眾人作戰時更為勇猛。
劉國軒被打得措不及手,加上指揮不當,節節敗退,傷亡慘重,開戰不到六個時辰,就帶著殘餘部隊狼狽逃離,退回臺灣孤島。
康熙看著這封捷報,龍心大悅。
到了圍場,康熙將這個消息告之蒙古諸部,一來是分享喜悅,二嘛,也是為了震懾那些不安分的小部落。
今年的木蘭圍獵,準噶爾部落又沒來。
康熙記得很清楚,自己有派人去通知過,對方卻置若罔聞,是越發不把他當回事,越發猖狂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雖然忙得不可開交,但康熙的心情很好。
首先是朝廷裏吏治清明。
去年他處理了一批鄉紳土棍,將幾個收受賄賂的貪官革職,犯法的郡王也擼了爵位。這一招殺雞儆猴,效果極好。許是時間過得不久的原因,底下人不敢忘,如今都十分守規矩,沒人敢犯事兒。
或許有,但應該不嚴重,尚在能容忍的地步。水至清則無魚,這個道理他明白,只要做得不太過分,他都會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若太苛刻,他擔心下面人會反抗,再生出事端。
其次是武考,這一次讓他選出了幾個功夫超群的人。
他要好好培養他們,一部分送去軍營裏栽培,畢竟三藩之戰損失了不少老將,導致軍營裏青黃不接。一部人留在宮中,擔當皇子的武谙達和皇城守領。
仙稻的生長亦是十分順利。
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樣,仙稻培育出來的秧苗,比尋常品種生長的速度更快,莖葉也更粗壯。眼下是六月中,普通秧苗還是青苗的模樣,而這仙稻已經開始揚花,準備出穗兒了。
真好啊。
至於福建的情況,那就更好了。
先前貴妃出的那個主意,讓臺灣島民到福建落戶,用鄭軍的兵士兌換糧油。他和大臣們商討後,作了部分更改,便開始采用。
聖旨發出去,一個月後,施瑯和姚啟聖就來了反饋,說見效極快。
一開始島民都不相信,以為是哄騙他們的,最後有一個土匪寨子被鄭氏逼得走投無路,裏面幾個土匪決定賭一把,綁了十來個鄭兵,暗自劃船到福建。
他們上岸後,竟真的領到了糧食和布匹,很是歡喜,很快重新回島,帶著自己的至親和好友到福建落戶安家。
有他們的例子在,島民們不再像之前那樣抗拒,全盤否定,漸漸有人跟著上岸。
他們上岸,想要物資,需要用鄭軍將士來換,於是上岸的島民越多,鄭軍損失的人就越多。
鄭氏人心惶惶,對島民越發防範、憎恨;而島民們看待他們,是大肥魚,是拿去換糧食的工具,勢在必得。
施瑯見鄭軍恐慌,找準有利時機,帶著水師進攻。作戰十分順利,勝多負少。
這種情況下,本該一鼓作氣,將澎湖列島和臺灣一舉拿下的,不過時機不合適啊,六七月正是臺風頻發的時候,船只出海容易觸礁沈沒,只能暫且緩一緩。
康熙笑著批完了施瑯的戰報,將它收在一邊,搖著折扇走出澹寧居。
**
午間日頭毒辣,風裏頭都帶著熱氣,康熙一個人走了幾步,覺得無趣,便踏上船,跟船夫吩咐:“去觀瀾榭,從稻田那條水道劃。”
六月裏,玉蜀黍已經結果了,坐在船上能看見大片成熟的莊稼,這讓康熙心裏很滿意。
“皇上,觀瀾榭到了。”
“嗯。”
康熙掀起袍子,輕輕一躍,上了岸。
看著往後退開的小船,康熙露出一抹笑意,有時候他也覺得國事冗雜沈悶,想要寄情於山水。
奈何……
罷了,他還是等孩子們成長起來吧,替他分憂解勞,到時他能輕便不少,多一些閑暇時光。
進了觀瀾榭,裏頭很是安靜。
他便去側殿,孩子們正在午睡,卻不見蓁蓁的影子,沈思片刻,往書房走去。
到了書房,果然看到了朝思暮想的人兒,她面前正擺著一本書,看得很是專註。
“這又是在看什麽書,這般入神,連朕來了也不曾察覺。”
康熙的聲音裏帶著一絲不滿,伸手將那書奪了,先看了封皮,嗯?竟然沒有封皮,看不到書名。再看內容,嗯?居然不是話本子,而是……
看清裏頭的內容,康熙一改漫不經心的神色,眼神逐漸變得慎重。
這書居然講的是如何改變土壤的肥力,如何讓莊稼增產。這可不是他現在最想了解的東西嗎?
蓁蓁瞧著康熙這如饑似渴的模樣,悄悄勾起了唇角。
她猜得沒錯,皇上果然對這種內容感興趣,不僅不排斥,反而想要知道得更多呢。
康熙常年看奏折,從文字上獲取信息的速度極快,不到半個時辰就把手上的小冊子看完了。
“剩餘的呢?”
很明顯,他看的這本不是完整的,肯定還有下冊。
蓁蓁一臉無辜的搖頭,“這書是臣妾無意中翻出來的,就只有這個殘本,沒有下冊。”
“真的沒有?”
“真沒有。”
“那實在太可惜了。”康熙滿是遺憾的搖頭。
蓁蓁故意道:“有什麽好惋惜的,不過是一些陳詞濫調,拾人牙慧。”
“你啊…”康熙將蓁蓁圈到懷裏,揉著她的頭發,緩緩道:“可別小瞧了那書,那上面對農事、機械的記載極為詳盡,鞭辟入裏,乃是不可多得的好書。”
蓁蓁嘟嘴,“有這麽玄乎嗎?臣妾怎麽不信呢。除非…除非皇上證明給我看。”
“怎麽證明?”
蓁蓁拿回那本書,翻了翻,最後道:“這上面不是說按照他記載的法子,造出來的水車更好用、更省力嗎?咱們不如也制造一個看看,先看能不能造出來,再看使用效果有沒有吹噓的那麽好。”
“還有上面說的改善土壤費力,咱們再找塊地,種點東西,對比一下,嗯?”
“好,咱們就造一個,來看看這書是不是胡編亂造的。”康熙心頭也好奇。
康熙讓造辦處的師傅把圖紙覆刻下來,拿回去研究、制造。
五六日後,造辦處的人便把龍骨水車造出來了。
康熙帶著蓁蓁一塊去看,正好番薯地裏該澆水了。
這新造的龍骨水車比現今常用的大很多,僅一個人踩動就能讓它運作起來,片刻後,便有源源不斷的河水流出來,順著溝渠灌溉番薯藤。
蓁蓁上去試了試,連她都能很輕易的踩動。
還真是省時省力!
“怎麽樣,那書不是胡編亂造的吧?是不可多得好書吧?”
康熙背著手,臉上一副自豪之色。
蓁蓁心頭暗笑,面上卻是一副恍然大悟的神色,“是啊是啊,真是一本好書,皇上您獨具慧眼,是這書的伯樂。”
面對蓁蓁敷衍式的吹捧,康熙扯了扯她的臉,揉搓一陣才作罷。
“唯一可惜的就是這書是殘本,不完整,也不知曉另外半部記載著什麽好東西。”
蓁蓁覺得,現在應該是能說出真相的時機了。
“皇上,臣妾想跟您坦白一件事,但您得先答應不治罪於臣妾。”
康熙坐下,端了一杯涼茶,悠哉游哉的笑道:“謔,還治罪,看樣子這事兒不小啊。說出來,讓朕先聽聽,再決定治不治罪。”
“皇上先答應臣妾才行。”
“行,答應你。說吧~”
蓁蓁小心翼翼的說道:“其實那本書不是殘缺的,您看的部分,是臣妾從完本上撕下來的。”
康熙擰眉,“既有完本,為何不拿出來,反而要撕開。”
“臣妾不敢啊。”蓁蓁見他有生氣的苗頭,連忙坐過去替他捏肩,刻意放軟了聲音,“那書其實是禁書。”
“禁書?原來是這個原因。”康熙眉頭松開,聲音輕快,“這沒什麽大不了的,你又不是沒看過?那什麽聊齋志異一樣是禁書,朕攔著你看了嗎?”
“可這本不一樣啊。”蓁蓁說得吞吞吐吐。
“哪裏不一樣?你先把那書的下半冊給我瞧瞧。”
蓁蓁便把下冊交給康熙。
康熙看著那厚厚的“下半冊”,挑了挑眉,這被藏起來的豈止半冊,分明有一大半!說明裏面還有很多好東西嘛!
康熙的心情又變好了。
這回拿過來的書有了封皮,藍色的封皮有四個大字,《天工開物》。
康熙自言自語,“天工開物?朕聽著怎麽有些耳熟呢。”
蓁蓁心虛,沒接話。
康熙這回看得更癡迷了,直到入睡時分,仍不願上床安置。
蓁蓁催促了兩遍,見他沒有回應,遂作罷。
第二日沒有大朝會,不用上朝,用過早膳後,康熙捧起那本書繼續看,直到下午未時,他才看完。
一口氣看完,心理上是滿足了,就是腦子和眼睛累得慌,他上了床,閉眼前囑咐眾人不要打擾他。
蓁蓁:……
有一瞬間,她以為皇上會過勞死,眼睛閉上就再也睜不開。
兩個時辰後,康熙被餓醒了,醒來後立即著人上夜宵。吃完後,拉著蓁蓁出門散步,陪他消食。
夏日的夜晚,繁星閃爍,徐徐清風中有花果的香氣,這樣的氛圍讓人覺得十分愜意。
“皇上將那書都看完了?”
“看完了。的確不錯,若朕能早些得到這書,就能早些發現玉蜀黍和番薯,也不必蹉跎時間。”
“還有那些農具、肥料的制作之法,都應早早的推廣宣傳。”
“皇上就沒發現書裏有什麽不妥之處嗎?”
康熙認真回憶了片刻,無果,搖頭問道:“不妥?你指的是什麽?”
“所以,皇上也沒有發現這書有不妥之處,對吧?既沒有不妥當的地方,那就不該被禁,是不是?”
康熙直覺蓁蓁在給他下套,不肯正面回答。
“你說它是禁書,誰禁的?為何禁?”
“臣妾先問您的,您先回答,這書該不該禁?”
蓁蓁停下步子,等著康熙的答案。
康熙無奈停下了步伐,嘆口氣,“不該。”
“那你現在可以告訴朕,它是什麽原因被禁的?”
“這書是先帝爺給禁的,說是裏面對咱滿人的稱呼不合適,有藐視、不尊的嫌疑。再者,它的作者宋應星曾為南明出過仕。”
蓁蓁說完,便立即留意康熙的神情。
“哦,這樣啊。”
哦?那是什麽意思啊。
“皇上,您不會反悔了吧。”
“反悔什麽?”
“您剛不是說了嘛,這書不該被禁呀。”蓁蓁有些著急。
康熙輕笑,“你擔心朕要禁它,為何擔心?”
“您方才不是說這是好書嗎?好書被禁了,多可惜呀。所以,您不會禁它吧?”
康熙沒出聲,沈默的往前走。
蓁蓁連忙跟上,跟了好一會兒,都沒聽到聲響,她上前拉住康熙的手,“皇上,您說句話呀。”
“還在掛心書的事情?”康熙詫異的看了她一眼,“朕不會禁的。不過,你為何對此事如此上心?”
他方才就是在思考這事。
從他看見這書、去驗證這書,再到獲得全本,看完後又知悉這書被禁原因和其作者經歷,一環接一環,仿佛每一步都有人算計好,在背後推波助瀾。而那個引導的人就是蓁蓁。
他不喜歡被人算計,所以方才的心情有些不快。他知曉蓁蓁沒有歹意,但她這般上心的意圖是什麽呢?
蓁蓁道:“臣妾就是覺得這書的內容太好了,不忍心它被封禁,日後失傳。這裏頭記的可都是老祖宗們的智慧,若是丟了,多可惜。”
她說得很真誠,康熙便消了疑心,“放心,不會失傳的,朕會讓人把它放到文淵閣裏珍藏。”
“可這不一樣是束之高閣嗎?臣妾看那上面記載的東西,都是非常實用的,工藝技術不都是要常用常新嗎?如果不用,怎麽能升級精進呢?
臣妾以為這書最好還是流入民間,也許有人會從上面得到啟發,有更深的造詣呢。畢竟民間人口眾多,出現天才、奇才的可能性更大。”
更深的造詣……
康熙再度沈默。
他想起自己之前視察養心殿造辦處時生出的疑惑,造辦處明明招攬了全國最厲害的匠人,卻只能守成,無法精進,更勿談創造。
難道真的是他管得太多,限制了他們發揮聰明才智?
貴妃說的那種可能,或許、可以試試?
“嗯,朕不會再讓這書束之高閣,朕會叫人仔細鉆研,把這裏面的東西都學透。”
“回去安置吧,夜深了。”
“好。”
**
康熙辦事的效率一向高,再者馬上就是秋收的季節,他便讓造辦處按照《天工開物》的記載,造了一批新器具,打算等收割的時候和如今的農具做對比。
半個月後,玉蜀黍成熟,正式采摘。
康熙帶著王公大臣們下去體驗了一日,讓眾人不忘稼穡之苦。
玉蜀黍收完,康熙命人計算畝產量,發現今年比去年增加了二十多斤。雖然一畝地只增產了二十多斤,看著不多,但全國不止一畝地啊,哪怕是一個村子,也有一千多畝地,那就能增產兩萬多斤糧食!
“一個村莊能增產兩萬斤糧食呀,能養活不少人口。”
康熙樂得當晚喝了一壇桂花酒,醉得一塌糊塗。
過了兩三日,“仙稻”也成熟了,穗兒黃澄澄、沈甸甸的,幾乎把稻稈都壓彎了。
康熙親自去收的,畢竟就那麽一顆穗兒,種子本身就少,培育出來的也沒幾株。花了兩刻鐘的功夫,他就把這批精心培育的仙稻收完了,捶打下來,放在烈日下暴曬。
第二日,稻谷曬幹,裝起來用升鬥測量,大約有一升半。
康熙叫人勻了半升出來,將它舂成米,再送去禦膳房煮熟。
不多時,一盆米飯端上了膳桌。
瞧著康熙要去拿筷子,梁九功搶先道:“皇上,讓奴才先試菜吧。”
皇上雖寶貝這個“仙稻”,可誰也沒嘗過啊,誰知道能不能吃,萬一有毒呢?萬一粗糲得刮嗓子呢?
皇上出了事,他也沒好日子過,還是讓他先去試菜,探探這“仙稻”的底兒吧。
康熙看著面前晶瑩剔透的飯粒,心情很愉快,“行,你試吧。”
梁九功夾了一筷子,放進嘴裏,豆粒大的眼仁立馬瞪圓,有了神采。
這仙稻當真兒配得上這名,比宮裏的碧粳米還好吃。
“如何?”
“甚好甚好。”梁九功翹著蘭花指,幾乎將“仙稻”誇出花來。
康熙笑意裏帶著幾分自得,仙稻可是上蒼賜予他的,能不好嗎?
“朕也來嘗嘗。”
嗯,口感清爽,不粘不膩,有淡淡的回甘和清香,非常好。
康熙很滿意,“將這次做好的米飯,勻做三份,送到太皇太後、貴妃和太子那裏,讓他們也嘗嘗。”
他原本還想再勻半升稻子出來,舂成稻米,叫諸皇子也嘗嘗,深思後還是放棄,都留著做種子吧,明年多種一些。
一升的稻種,培育成秧苗,約莫能種滿三四畝的水田,收成可以翻上好幾倍。並且種植面積擴大了,才好估算畝產量。
康熙倒是有些盼望日子能過快一點,最好馬上就到明年的春天,他想繼續試種仙稻。
時間如流水,四十天後,暢春園裏的普通稻種成熟了,終於用上新造的那批農具。
除了剛開始教大家怎麽使用,多耗費了一點時間,熟悉後,在那些新器具的輔助下,農人們的收割速度加快不少,人也輕松省力一些。
康熙越發覺得這個《天工開物》不該被封禁,裏頭記載的都是好東西啊,尤其是這些器物,比如今普遍使用的效率高出一半。
他讓人把這些書印刷了幾百冊,送到各省,各省再往下面的州縣派發,叫人把這上面的器具造出來,推廣使用。
水稻收完後,便是中秋。中秋剛過完,康熙就帶著一幹人去木蘭圍場行獵。
有了去年出巡的經驗,今年的籌備工作做得更好,康熙將所有的孩子都帶出去了。孩子要去,他們的生母、養母自然也跟著一塊去,這出行的隊伍變得很臃腫,行進的速度並不快。
出巡是個高興的事兒,不過走了三五天,大家就興致缺缺。
路途不平,馬車顛簸得厲害,人坐裏頭並不舒服;其次,旅途中的供應本就不如宮裏、園子裏及時,何況這麽多人,難免會有疏漏、照顧不周。
眾人這吃不好、休息不好,哪還有好心情?
正在大家精神萎靡的時候,南邊傳來了好消息。
施瑯居然拿下了澎湖列島,將鄭氏打得落花流水!
七八月份,沿海本該是臺風肆虐的時候,誰也不敢貿然出海。鄭軍統帥劉國軒便是這麽猜測的,料定施瑯不會帶兵進攻,放松了守備。
誰料,施瑯偏要兵行險著,帶著兩萬水師、兩百艘戰船,殺過去了。並且天公作美,非但沒遇到臺風,海上的風向對清軍還是有利的。於是,施瑯對手下的將士們說這是上蒼在庇佑,是正義之舉,故而眾人作戰時更為勇猛。
劉國軒被打得措不及手,加上指揮不當,節節敗退,傷亡慘重,開戰不到六個時辰,就帶著殘餘部隊狼狽逃離,退回臺灣孤島。
康熙看著這封捷報,龍心大悅。
到了圍場,康熙將這個消息告之蒙古諸部,一來是分享喜悅,二嘛,也是為了震懾那些不安分的小部落。
今年的木蘭圍獵,準噶爾部落又沒來。
康熙記得很清楚,自己有派人去通知過,對方卻置若罔聞,是越發不把他當回事,越發猖狂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